And Just Like That…

去年重温了下《欲望都市》电视剧1-6季,说“重温”可能有点不太准确,由于对自己的记性欠缺信任,我都不太确定我20出头的时候有没有耐心完整的看过这6季,只隐约的记得大概的观后感——不是我的菜,20多岁的那个学生妹哪里懂得30+都市女性的生活和爱情呢?那些华服、约会、纸醉金迷离的纽约离自己毕竟太远了一点。

时光倏忽而逝,再次看这部剧的时候,已经过去了10多年,心境已迥然不同,感觉和她们的距离感也少了不少。这部剧的结局算是皆大欢喜(可能也是为了满足广大女观众们),但是,我却带有很多的疑惑。首先,对于我来说,理性的Miranda是嫁给了孩子,而不是Steve...Steve我承认他包容温暖,但...不够charming,和Miranda也没什么共同语言。其次,我虽然乐意看到Big和Carrie在一起,但我和《Sex and the city》原书的作者看法相似,这样的happy ending在现实中其实不太现实——对于Big这样优质多金男不见得会娶Carrie这种智识相当但high maintainance的女人。最后,Charlotte想要追求的完全符合世俗标准的幸福生活,是她真心想要的么?

时隔18年(第六部是2003年)HBO制作了《欲望都市》的续集《就这样... And Just Like That…》。故事讲述了Carrie、Miranda和Charlotte 50多岁面临的复杂人生和友谊,也解答了我心中的这些疑问。

第一集,Mr.Big突然心脏病发作...这让很多Big粉唏嘘。我也算半个Big粉吧——Big风度翩翩、幽默从容、有情趣,他有界限有原则,诚实的对待自己的感受,即使知道对方想听到什么,也会按自己的节奏来,不会轻易做出承诺,这样的自我当然是把双刃剑,Carrie总是因为这样迟疑的承诺被伤害到。很多人不喜欢Big,也是因为他的这份“渣”,在Carrie需要爱的确定感的时候他选择了躲闪。但Carrie就是喜欢这样的爱啊——“I am someone who is looking for love, real love,ridiculous, inconvenient, consuming, can't-live-without-each-other love.” 这样让她飞蛾扑火的爱人才是她要追逐的。这份不将就的感情来的不易,Big花了六年的时间和一段失败的婚姻为代价,才明白Carrie是他的the one,而Carrie也在六年之中心碎过无数次——两人虽然未能白头偕老,但幸运的是,在这18年中他们一直“永结同心”——18年后,编剧给这份最折腾的感情颁发了一个最肯定的褒奖,通过Miranda之口说了出来“Carrie和Big是她身边的朋友中最相爱的一对。”

big.jpg

对于Miranda,编剧给出了我觉得合理的变化,18年后,Miranda突然厌倦了波澜不惊的婚姻生活,离开了“只能聊孩子”的Steve,放弃了做商法律师,重新选择了一个对她更有意义的方向——人权法,并回归校园,继续学习。有人说编剧抹杀了她们心中的Miranda,因为她为了Che愿意放弃自己在纽约的生活,放弃自我,但这就是Miranda自己想要的变化啊——从一个喜欢规划和控制一切的人变成了一个万事随心的人,谁说这不是一种成长呢。

mMiranda.jpg

Charlotte可能是续集中最幸福的一位,她依旧是一位散发着Old money气息的公主,过着世俗眼里的幸福生活——夫妻和睦恩爱,住着豪宅,女儿们读昂贵的私校,而自己也在学校PTA中大放光彩——虽然作为观众,会为她的体面和周全感觉累,但这也确实是她内心认同的幸福生活。

s.jpg

虽然刚看续集的前几集的时候,有点不适,三位主角的外形变化太大了,多少让人伤感岁月的流逝,想要“叫皱纹散开,唤青春归来”,但看着三位女主勇敢面对衰老、孤独、心碎,从低谷中走出来,逐渐找回快乐和自我时,作为观众的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岁月积累带来的力量,让我们相信每个生命阶段都有不同的美好吧~

爱的语言

爱是什么呢?

廖一梅说,“大多数人在谈论爱的时候,谈论的都是需要,自我的需要。你认为自己的爱是单纯的、无目的的,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你想的都是利益,这个利益可能是舒适感、安全感或者某种自我期许,而且这种爱,多半都是你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甚至在你顶着爱的名义的时候,在你自我牺牲和对别人关怀得无微不至的时候,也很可能不过是满足你自我肯定的需要。”

可能大多数人也都说不出到底什么是爱,也分不清需求、欲望、爱,但很多人都曾体验过荷尔蒙高涨、激情迸发、心底柔软、感受灵敏的状态。“在恋爱的巅峰期,那是令人陶醉的。我们彼此的心思被对方占据着。入睡的时候,我们想着对方;起床的时候,对方也是第一个进入我们的思想中;我们渴望在一起,一起消磨时光,就像是在天堂的前厅游戏着;当我们手牵手的时候,仿佛我们的血液也溶合在一起了。如果不必去上学或上班,我们甚至可以彼此亲吻到永远。”

但在《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中,作者说这种坠入情网的体验不能算是爱,有三个理由。

“首先:坠入情网不是一种理智的行动,或者有意识的选择。不论我们可能多么想要坠入情网,我们却不能使之发生;另一方面,在我们并没有刻意寻求之时,这种经验仍可能临到我们。往往,这使得我们在不适当的时候,跟不太可能的人坠入情网。

其次:坠入情网并非真爱,因为那毫不费力。在恋爱期间,不论我们做什么,很少需要用到自律或者有意识的努力。我们打给彼此冗长、昂贵的电话;为了和对方见面所花的费用,所给的礼物,以及付出的心血,对我们好象都不算一回事。就像鸟类的天性指示它们筑巢:天性推动我们为彼此做了一些古怪和反常的事。

最后:一个在恋爱中的人,不是真正有兴趣去培育对方的个人成长。我们恋爱的时候,如果真要问目的何在?那是要终止自己的寂寞,经由婚姻来达成这个结果。既不注重自己的成长,也不注重对方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它却给了我们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以为我们不再需要成长。相反的,我们已经处在人生快乐的巅峰,唯一的愿望就是待在那儿;当然我们所爱的人也不需要成长,因为她是完美的。我们只希望她继续保持原来的完美。”

所以,《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坠入情网时的爱不是真爱,它只是一种本能,一种“自我陶醉”,在神魂颠倒的状态下,为对方所做的一切是不能居功的,那是被一种本能的力量推动着、牵带着的模式。可是,一旦回到了人类做选择的真实世界,若我们仍然选择对人好、对人慷慨,那就是真爱。所以书中核心讨论的,是在激情退去下,有理性,有意志的爱,一种要求努力和纪律的爱。“那是一种选择,是为了使对方得益处而投注精力所做的努力。知道他或她的生命,因为你的努力,变得更丰富,于是你也会有满足感(真正爱了一个人的那种满足)。”

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努力,了解对方的需求,了解对方爱的语言,用对方需要的方式来爱对方,也让对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爱自己。当然,很多的语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和从小被耳濡目染养成的,虽然是“本性”难移,但是还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

4ff8451193bbe6f9.jpg

书中提到的爱的五种语言是:肯定的言词(赞美)、精心的时刻(浪漫)、接受礼物(礼物)、服务的行动(行动)、身体的接触(爱抚)。我觉得总结成这十个字更好记忆————赞美、仪式、礼物、行动、爱抚。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五种语言。

一、需要肯定的语言。

此类型的人,其它的方言对他无效,而只有给予其肯定的语言,他才会有反应。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业型的人大都属于此类方言的主儿。如果你在生活或事业中遇到了特别喜欢被别人肯定和赞同的人,那么他们就属此类方言世界的人。

肯定的方言中还需要你做出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赞赏。赞赏要真心,要具体,不是溥衍。人都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动物,是不是真心很容易就能辩别出来。如果赞赏心不诚、意不切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

二是鼓励。鼓励要有针对性。如果对方愿意去做的话,鼓励就是正面的,积极的。如果对方不乐意去做的,鼓励就是一种强迫,是要求,效果自然不好。

三是仁慈和爱。要带着仁慈与爱去做表达地话,肯定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是要谦逊。肯定对方还不能以教训的口吻。同样一个“我们需要帮助”意思,“帮我一下”和“你可不可以帮我一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二、关注精心时刻。

此类型的人,十分注重细节。可能他比较关注你们在一起做事;或者是关注你与她一同聊天对话。假如你与关注精心时刻的朋友或爱人在一起,你就一定要注意给足时间在对方身上,不要冷落了对方。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不关心他的需求。

对待关注精心时刻的孩子,如果他希望你与他一起玩,就认真专注地陪伴,他会非常地高兴,哪怕只是在玩毛线球。否则孩子也了无兴致,甚至会不再相信你,行为举止更加判逆和不可理喻。

三、喜好接受礼物

此类型的人是视觉型的人,一定要看到实物才相信你对他是重视的。对付这类型的人只要记得常送小礼物就可以,而不论礼物是否轻重,关键是否精致。也许这对于一个理财型的人就不太妙了,他认为花这些小钱根本不值得。男人讲求实际,而女人讲浪漫和情调。

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此类型的人非常重视节日和生日,如果没有礼物送给对方,那可是会耿耿于怀的。

当然,他们回馈你的方式也喜欢用小礼物来表达。

四、需求服务行动。

希望对方能为自己做很多事的人就是需求服务行动的人。如果对方表达好感的方式就是主动为你做点点滴滴的事的话,就告诉你,他也希望你以此来回报他。如果你让孩子去做事,他很乐意为之的话,那么也可以判断出他也是这类型的人。

五、喜欢身体接触。

这类型的人通常喜欢与人有身体上的接触。他们表达亲密的方式就是拍拍你,摸摸碰碰,他们喜欢被拥抱。通常活泼型的人就是喜欢身体接触的人,当然也有少数有洁癖的人除外。而正好相反的是,大多数完美型的人都不太喜欢被人随意触碰。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喜欢身体接触型的人,如果你的反应过激,不接受,他们就会有被人污辱的感觉,那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极度不被尊重的表现。对于此类型的人,当他们需要被呵护和关怀时,你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一个轻轻拥抱。

阅读剩余部分

夏末的诗

微博上无意刷到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live版《醉鬼的敬酒曲》,被现场随性的氛围和诗意的歌词打动。歌词不押韵,结构不工整,但写的实在是很有感觉,透露出的洒脱和浪漫让我回味了一遍又一遍。

回味几遍后,也很想模仿《醉鬼的敬酒曲》,写一写,敬一下这个“脚丫子自由”的夏天。誓将无袖短裤裙子凉鞋穿到夏末的最后一天,敬这个无用的渺小的决心,Cheers~~


敬雨滴
敬泪水
敬片刻的晚风
敬铺张的白昼

敬相遇
敬离别
敬凝视
也敬忘却

敬平静
敬欲望
敬执念
也敬释然

敬自由
敬放松
敬闪闪发光的日子
敬这个散漫的夏天


阅读剩余部分

如果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网易云上有个歌单叫“林夕领进门,皈依黄伟文”,这个歌单名完美的总结了我对两个“伟文”的感情——初听粤语歌时,被林夕朦胧暧昧、缠绵悱恻或富有哲理的词所打动,但听多了,却更喜欢黄伟文的奇幻瑰丽(虽然可能也许林夕的词配的曲还更好听一些)。

黄伟文的视角往往很绝妙,常常想别人之不敢想,言别人之不敢言,写满了叛逆和秘密,让人拍手称绝————好色的《裙下之臣》、赤裸的《低等动物》、隐秘的《无人之境》,卑微的《打回原形》,病态的《防不胜防》,臆想狂的《阁楼》,小人物的《浮夸》,一厢情愿的《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罗生门》三部曲……无法一一列举。当然,黄伟文也写过《怀念》、《葡萄成熟时》、《落户流水》、《沙龙》、《陀飞轮》、《苦瓜》、《给十年后的我》这类洒脱和富有哲理的歌。

为了研究黄伟文的词,我最近又去听了他的Concert YY作品展音乐会,这一次,我不止听歌,还把黄伟文在演唱会上说的话都认真听了下,这家伙可太好玩了——

微信图片_20210829082558.jpg
微信图片_20210829074637.jpg

林夕比黄伟文早出道小十年,算黄伟文的前辈。作为华语乐坛最知名、留下经典最多的两个填词人,别人难免会把两人拿来对比,有人说林夕和黄伟文就像是歌词界的金庸与古龙,也有人说他俩像李清照与辛弃疾,我倒觉得他俩可以类比许知远和李诞(两人听到都要跳起来打我了...),一个深沉,一个怪诞。

阅读剩余部分

破不了的执

一直都非常非常喜欢林夕的词,喜欢的词作不胜枚举,闪光的词句更是散落在每首歌里。随便列两首写给陈奕迅的——


闭起双眼你最挂念谁
眼睛张开身边竟是谁
感激车站里
尚有月台能让我们满足到落泪
拥不拥有也会记住谁
快不快乐留在身体里
爱若能够永不失去
何以你今天竟想找寻伴侣

———《人来人往》


别说你还好 没什么不好
你就怨日子枯燥
没什么烦恼 恐怕就想到
什么生存意义想到没完没了
你给我听好 想哭就要笑
其实你知道 烦恼会解决烦恼
新的刚来到 旧的就忘掉
渺小的控诉就是你想要的 生活 情调
还会有人让你睡不着
还能为某人燃烧
我亲爱的这样浪漫的煎熬
不是想要就能要 别炫耀

———《你给我听好》


明月光,为何又照地堂
宁愿在公园躲藏,不想喝汤
任由目光留在漫画一角
为何望母亲一眼就如罚留堂
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
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体恤对方

———《Shall we talk》


最近在看林夕的三本散文集《我所爱的香港》、《任我行》、《是非疲劳》,没想到洞悉事故、活得通透的写出“人生如寄,你以为那是你的房子,其实那不过是你在地球上生活的酒店”的人,竟然也庸俗到处看楼买楼装修搬家————

我只是贪新。又以看房子为乐。每看一次都接受一次诱惑,如果搬来这里,我将如何装潢,哪件家具该放哪里,光是想象就乐上半天。更喜欢看家品。米兰家具展明年是非去不可的了。冷热水流出来会发出不同色光的水龙头,水中置射灯的大型浴缸,都令我有无限憧憬。好看的家具如艺术品,还是未能戒绝拥有的念头

有一天佛祖一定对我说:善男子,该视美丽的东西如瓦砾。我怕我会得驳嘴,将不同色彩图案的瓦砾拼贴一起做地板也很美呀。真是冥顽不灵...有一天不能成佛,只为对此执著不能断念。


到上星期,我遇见多年来所谓的梦想屋。这是我目前最大的缺点,未能对美丽的东西破执。购入之后,在成交期之前我可能有机会有点钱赚,也有可能用作自住。我投资的行动异常迅速,但心情却动荡不安,一时想象搬进去什么地方可以挂哪幅画,哪块墙该保留纯白还是用丝质墙纸。

平常每晚都会看佛经及《道德经》的我,竟然都看不入心。一向对未发生的事,未到时候处理的东西,我都能做到不囿于心,但这次是真的失败,因为家居是我的盲点...

啊,梦想屋,真是一个颠倒了我心境的梦想


Aha,夕爷也跟我等凡人一样,有破不了的执。看到这里,真是让我舒一口气。毛姆说“作家的心理通常有一个特点,那便是: 对于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作品便是他们内心因为某种原因而遭受压制的本能、欲望、白日梦的升华,这些东西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后,作家便摆脱内心的压力。"

不管这段关于梦想屋的话是公开的自省,还是为了摆脱知行不一的压力,我一直还挺相信“无欲则刚”、“拥有的已经够多,再要就是贪婪”这类教导,看到蒋勋、傅佩荣、蔡志忠类似教导的话时,也总会记在心里。然而啊然而,总是做不到。。。

1.jpg
蔡志忠一直过着最简朴的物质生活

我的执,可太多了,最近又添一样——饰品!从小对bling bling和特别小女生的东西不感冒,最近几个月却迷上了这些小饰品,而且贪心的买了不少(多于我需要的)。。咳。无聊的女人,怎么智识没长进,脂粉气倒是渐增了呢。

阅读剩余部分